憐憫是什麽意思(悲憫是一個人應有的情懷)
- 编辑:5moban.com - 18悲乃慈悲、憫乃憐憫,悲憫一詞意即慈悲憐憫之意,指一個人對他人或者其他生命所經受的苦難,具有感同身受的情懷。悲憫是一種高貴而高雅的情懷,它可以使人靈魂淨化、思想升華,可以使人從中滋生出崇高感與神聖感,讓人為之感動。清乾隆初年,鄭板橋出任山東濰縣知縣,為一幅墨竹圖題了《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》一詩:“衙齋臥聽蕭蕭竹,疑是民間疾苦聲。些小吾曹州縣吏,一枝一葉總關情。”鄭板橋對老百姓的那種悲憫情懷溢於言表。
悲憫情懷是對受難者的同情。在特殊情況下,給受難者一聲問候、一種理解、一份尊重都足以讓人感動。在悲憫情懷下,人們可以給予受難者應有的同情、憐憫、幫助,使人從中感到溫暖、得到鼓舞,增強戰勝苦難的信心。這種給予不是居高臨下的恩賜,也不是俯身相就的可憐,而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理解、同情與關愛。
悲憫是一個人應有的情懷。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悲憫的德行,具有這樣的德行就能為別人設身處地考慮,就能在別人危難之際施以援手,助以一臂之力。悲憫的人絕不會對別人的苦難視而不見、置若罔聞,更不會冷嘲熱諷、落井下石。
培養後輩包括兒女、學生具有悲憫情懷,是家長、老師乃至全社會的重要責任。一個具有悲憫之心的社會才是可愛的社會、美好的社會,否則就會充滿冷漠。一個優秀的父母總會讓兒女學會同情弱者、幫助他人。一個優秀的老師總會讓一個班級的同學摒除歧視、消除冷漠,學會悲憫。一個人對於他人悲慘遭遇的冷漠,是一種無情的表現。既然可以對他人冷漠,當然可能延及父母、兄弟姐妹,若是如此,就是教育的失敗,也是父母、家庭乃至社會與國家的悲哀。
悲憫的對象是一切生命。悲憫首先是對人的,對他人的,包括親友、同學、同事甚至素不相識的路人。悲憫包括但並不限於對人,還應該延伸到小動物乃至其他生命。要讓所有的兒童、年輕人乃至成年人都明白,人類不應該是殘忍的,每一個人不應該是冷漠的。即便是對小動物,我們絕無傷害它們的理由。掃地恐傷螻蟻命,愛惜飛蛾紗照燈,就是這樣的情懷。當我們發現小朋友有傷害小動物的行為時,必須嚴加製止,善加引導。當發現有小動物受傷時,要培養小朋友的憐憫品德,甚至一起關愛小動物,使小朋友明白每一個生命都值得關愛,以培養其愛心。
悲憫是一種崇高的情懷。每當我們讀到屈原的“長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艱”,不能不為之感動。
由此聯想到杜甫筆下的《新安吏》《石壕吏》《潼關吏》《新婚別》《無家別》《垂老別》,仿佛聽到他的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:
……
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!
風雨不動安如山。
嗚呼!
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,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!
悲憫情懷可以讓人變得崇高。一個沒有悲憫情懷的人不是君子,不是高尚的人,甚至不是一個具有人性關懷的人。對別人的關懷,是付出、是責任,還是快樂。能幫助別人是上天賜予自己的機會。悲憫與樂助最終是對悲憫者自身的人格提升、心靈淨化、道德完善。幫助別人與完善自己本來就是一體之兩麵。幫助別人的過程就是完善自己的過程。每一個人都需要道德崇高感,它不是高人一等的炫耀,而是助人為樂的體現,得到的是內在欣慰與滿足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